目录及贡献者
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东亚与中国——关于本期特刊(张军)
第二章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减贫(林毅夫,余淼杰)
第三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能力不足与产业政策(李根)
第四章 城市化与产业升级——日本东京郊外的发展经验(村上直树)
第五章 产业升级之路——以中国台湾为例(瞿宛文)
第六章 中国东部经济放缓——一种新的解释(徐现祥,高元骅)
第七章 中国台湾地区运用技术法人对提升产业聚落竞争力之政策分析(刘孟俊,吴佳勋)
第八章 要需和需求结构调整下的中国服务业现代化(肖文,姜建刚,周君芝)
第九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深圳手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观察(文健君,刘晓峰,唐东波,刘芳)
第十章 中国台湾地区工具机(机床)产业升级的个案研究与政府政策(刘孟俊,吴明泽)
第十一章 中国经济是否过了刘易斯拐点(刘德强)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其原因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争论已然是全球范围的热点话题,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解读无疑是相关研究无法回避的。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两个维度上的特质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第一个是产业的维度,中国经济在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是中国经济继续获得持续增长动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另一个则是地区的维度,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提供了腾挪和缓冲余地,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雁阵理论”几乎可以视为对此的最佳注解。而地区之间能够形成“发展雁阵”的先决条件在于东部沿海地区能够成功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持续的发展,进而向中西部地区形成产业转移和外溢效应。有鉴于此,我们对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状况始终给予密切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
2014年初,以“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为题的研究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开始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这个研究项目主要致力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政策的演变和产业结构变迁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类型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结合其他国家产业升级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国际分工和区域贸易的视角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的政策建议。
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日本和“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中国关注和借鉴。二战以来,这些东亚经济体不仅成功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人均GDP水平的大幅提高,而且还在诸多行业和领域内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袖型企业,极大提高了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当前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以及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都与1990年代的“四小龙”相仿,东亚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无疑是距离我们最近(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文化上)的解读样本。东亚经济体的另一个研究样本意义在于不同经济体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政策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和一定的差异化,这当然有助于我们考察相关政策在产业升级和发展中的作用。此外,从东亚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自发的产业升级往往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而外部冲击则有可能扮演加快这个进程的“催化剂”角色。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遭遇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的同时,也面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机遇。如何将这种外部冲击转变为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动力,东亚经验同样值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东亚经济体在产业升级和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实和政策经验,2014年4月16日至18日,我们在5657威尼斯举行了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东亚与中国”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结合东亚经济体在发展历程中产业升级的历史事实和政策经验,对中国的产业升级,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发生机制和可能的政策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这本集子收录了参加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者提交的10篇论文,分别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产业升级经验,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发生机制及其影响,以及产业政策设计应该遵循的一般原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集子的出版既是对本次会议研讨的一个总结,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