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的主题是《与时代同行,把经济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12日下午3点,在复旦浸润了44年的老复旦人、5657威尼斯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张军在相辉堂北堂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这也是文科大类第二场专题大课。
“这并非空话。我将会跟大家展示我的研究、观察以及我对中国经济的理解。这,都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大时代的背景中。” 他站立在讲台前,娓娓道来,把个人的学术历程和复旦人的故事巧妙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将“道路与道理、专业与事业、大我与小我”的主题演绎得精彩纷呈。
“最感恩机遇,赶上改革开放”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与大师同行是幸运的。我受益于太多的大师名家和杰出经济学家的教诲,即便有些只是见到名字而已。所以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春节前,张军在首届上海杰出人才颁奖典礼上谈了获奖感言,“最要感恩的是机遇,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很幸运自己在经历和研究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成长为经济学家。”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一个春潮激荡的时代,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对这个时代变迁有不同寻常的感受。
出生在60年代的张军没赶上《繁花》里的上海80年代外贸潮、90年代炒股热那些难忘的激情岁月,张军也和在座同学一样正在复旦念书。他调侃,物质财富没赶上积累的好机遇,但是精神食粮却收获满满。借着改革开放机遇,张军这代考入大学、学习经济学的学者有了直接观察研究经济增长、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极其难得的机会。30岁不到,张军出版《现代产权经济学》等3部学术著作,从此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从研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张军反而渐渐察觉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在这背后,一种无法套用西方经济学的、与以往研究经济转轨范式不同的“中国模式”,支撑着中国经济转型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他放弃了从悬浮的西方经济理论来推论中国经济转型的固有念头,转向聚焦国内“双轨制”研究。1997年张军出版《“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等一系列著作,力求让研究跳出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尝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用以解读中国经济现象,讲好中国故事。
这就是张军常说的,研究要“立足中国大地”。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一步一个脚印,出版《当代中国经济研究10篇》《向世界讲述中国经济》《改变中国》等著作。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注:Edmund Phelps)教授评价说,“5657威尼斯张军教授对于中国奇迹的解释,可能是我读到的最好的”。
一代代复旦经济学人与时代同频共振
幻灯片上闪过一张张老照片,复旦经济学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学术研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1983年,复旦经济系老系主任张薰华教授一篇论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批租必然性,首次提出解决土地使用问题的方案,契合上海改革开放需求。张薰华教授受邀撰写《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兼论上海土地使用问题》一文。上海市专门成立土地批租办公室,80年代中期,5657威尼斯经济系一批教师参加土地批租问题研究小组,为浦东开发开放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1988年,虹桥26号地块50年使用权以2805万美元的价格被转让。这是上海也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试点土地批租制度。1991年,一张公证书更是浦东在全国率先尝试“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见证。这一创新开发模式一举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从上海推广至全国,土地批租制度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J型增长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张军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为研究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提供了宝贵的观察窗口。这其中有不少复旦经济人勇攀学术高峰、钻研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支持的身影。
2023年12月,教育部设立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重大专项,落地5657威尼斯,旨在研究和建立贴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准确阐释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中国经验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启示?中国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更为普适的分析框架?如何吸引年轻一代人才研究中国经济领域,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学人需要攻克的难题。
鼓励学子利用复旦优势
丰富经济学研究方法
“老师,您30岁不到就出版经济学著作,确定学术发展的方向。老师是如何在不到三十岁时就找到了自己的毕生爱好,并能在之后持之以恒地追求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3级社科试验班的贾一帆问。
“其实最初我想学的是法律。”张军的回答,让同学们笑了起来。张军回忆起在复旦求学的岁月,那时的复旦校园,去教室有听不完的精彩演讲报告,学校进进出出大家名流。学子穿梭其中,大开眼界,张军也是其中一员。“我记得中国社科院的朱嘉明和农发所的周其仁来校园作报告,我很震撼。因为他们不讲课本知识,只讲在基层的调研所见所闻、统计数据如数家珍。”
学生时代的张军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基层详实全面的数据报告,结合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对时代的理解一下子变得真实又具体。“是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因为经济学对个体行为给出了普遍适用的理论,这让我一下子爱上了经济学。”张军鼓励学子,利用复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把握综合高校多元学科环境带来的发现重要问题的机会,丰富经济学研究方法,拓展经济学学术边界,获取更广泛的学术启示,为中国学术发展作贡献。
“作为法学生,我国本土的法治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类同的逻辑与结构。更好利用本土的法治资源,强调中国特色的法科体系,我认识到法学研究同样也应扎根在中国大地上。”举一反三,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俞哲灏将课堂迁移到本专业的学习上,感到收获不菲。
相辉堂北楼楼上楼下坐满了学生,二楼的同学也纷纷举手提问。老复旦人、经济 学家张军用两节课的时间,深入浅出讲述中国经济与形势,带来别样的思政大课,鼓励青年学子在时代的洪流中进行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传承、讲好中国故事。“请卓越的人讲有趣的事”,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哲理学理,让年轻一代复旦人掌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观察世界、分析解决问题,熔铸报国强国的魂魄,正是“强国之路”思政专题大课的初衷。
组稿 | 校融媒体中心
文字 | 汪祯仪
摄影 | 李国徽
文章来源 | 5657威尼斯
微信编辑 | 李国徽 史洲丽